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一句里的“黄”字,有一个点很特别,这是笔误还是巧妙安排?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一句里的“黄”字,有一个点很特别,这是笔误还是巧妙安排?

欧阳询书唐代的著名书法家,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楷书,尤其以他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最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喜欢,现在欧体楷书也是书法的热门书体。

但其实欧阳询的行书写的也非常好,还有行书的真迹传世,比如他的行书《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卜商帖》等等。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

现在南方不少的书法家学习欧阳询的行书,他们认为欧阳询直接接触过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迹,而现在王羲之的真迹全部失传了,只有唐代人的摹本了,而欧阳询作为王羲之的粉丝,又见过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迹,他的行书真迹是值得参考的。或许还真能够从欧阳询的行书里找到一些王羲之的痕迹。

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

我仔细看了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并没有发现第一个“黄”字的点有什么特别的,这个“黄”字一共有两个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并不是笔误,作者也没有刻意的安排。

欧阳询《千字文》里面的黄字

同样,其它地方也出现了很多一样的点,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觉得可能是题主理解问题的方向不一样。

王羲之《圣教序》里面的黄字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个黄字和王羲之《圣教序》里的黄字还是很像的,尤其是最后两点,你觉得呢?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中的“黄”字,左边一点看起来特别,其实是对左边一竖写得过长的补救措施,安排得很合理,也很巧妙精彩!见下图:

如上图,很多书友可能认为“黄”字左边一点特别,其实是“田”字左竖较长,这是学习王羲之行书中的写法(见下图),只是欧阳询这一竖有一点过犹不及,他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用点来补救。这一点写得很巧妙,凌空起笔,承上启下,与竖画轻轻粘连(但笔画又没有重合),同时与右边相呼应,左右两点有力地托起整个黄字。

可以说欧阳询这一补救措施非常到位:

若是将左点写在竖画之下或者右边,都会显得很局促,若是写在左边与竖画相距太远(如下图黄庭坚《庞居士寒山子诗》中的写法),不是不可以,但与欧阳询整篇“中宫内敛”的风格不符。

总结来说,欧阳询这一点是笔误以后的巧妙安排。

再伟大的书法家也有失误的时候(这一点我们无须为尊者讳),只是笔误以后的补救措施,更能显示一个书家的高超技巧与独具匠心。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敬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在书法中,可以根据艺术需要调整笔画位置,变化笔画长短,甚至改变字的结构、增减字的笔画。

欧阳询《千字文》中的“黄”并无不妥,它是在寻求一种平衡。

上半部写得开张,下半部过于收缩,则显得头重脚轻。

又或上半部过于倾斜,则要考虑后面用一笔扳正。

“黄”字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王羲之丶王献之、赵孟頫等,都用类似方法处理过“黄”字。

上面讲过,在书法中,只要需要,可以改变汉字结构。比如“峰”“松”“柳”等字,可以将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这种方式,在古人书法中比比皆是。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谢千里马先生邀请!

这个我不是很懂,但既然抽到,就勉强说一说。

我自以为是地认为:颜篆欧隶——即颜真卿后期作品笔法是篆字的笔法,欧阳询的作品笔法是隶字笔法。

这个“黄”字的左边一点,和大多数书家的写法不同。

一般“黄”字下边的“八”字点,都是从右上逆锋顿笔再转笔往左下撇出,而欧阳询这个点是左上顺锋起笔往右下顿笔再往右上提笔,总体方向是和一般书写相反的。但左右两点的呼应,和一般写法是一致的,只不过欧阳询的写法(是左点收笔遥接右点尖锋起笔)连得实一点,一般写法连得更虚一点(是从空中穿过左点去连的)。

这和欧阳询的风格分不开,欧阳询是特别讲究结体紧固的。

同时,左点的起笔也看得出隶书起笔的动作。

想当然一答,供方家一哂。

这个“黄”字的两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既不是笔误也不是巧妙安排,而是随“意”而书的自然流露。

特别的那个点应该是左点,因为正常来讲两点的起笔都应该在田的下面,左点的起笔却往左移了很多。这应该是欧阳询巧妙安排的,因为田左边一竖写的比较长,整个突出来占了左点的位置(田的左下方);还有就是田上宽下窄,如果左点依然点在田的左下方,会显得特别挤,整个字就会往左倾斜。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一句里的‘黄’字,有一个点绿特别,这是笔误还是巧妙安排?

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翻来覆去的看,也没有看出有哪一个很特别的‘点’。十亿里马君,我眼拙,能不能告诉我哪一个‘点’很特别?欧阳询他在写字下面的两个对应点的时候,就是这样子。既不是很特别,更不是笔误,也非巧妙的安排。就是笔势的自然所使。《千字文》中全篇只有一个黄字,这个黄字中的总,也只有下面的两个对应点,他是很自然的书写态势。在《仲尼梦奠帖》中的奠字,下面的点也是这个写法。《千字文》不确定是欧阳询所写,《仲尼梦奠帖》没有什么疑问是欧阳询所书。我们再来看看欧阳询的另外一个帖。《张翰帖》里面的左右对应点,也是同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其实就是从王羲之那里继承下来的。在王羲之《兰亭序》中,这样的写法比比皆是。

首先这个帖子是学习欧阳询所写的作品,并非原作,所以不能用欧阳询标准去要求。

其次下面的左点由于由字左竖写长了,所以只能避让呼应。欧阳询通常没有这种玩法。

这是行书的正常笔法,是欧书特点

有这个疑问,说明您己对书法笔法有所研究,这正是羲之笔法,历代入王门大家也一样。

是笔误之后的巧妙安排。

写成后,既没找到笔误,笔误己成巧妙。也没找到巧妙,巧妙己化为浑然一体。

大家就是这样,既不会出现失误,也不会刻意奉迎的媚俗。只是一个一个字的写,一笔一笔的写,以胜利走向胜利,踏实而老实。

谢邀。欧阳询笔法属二王系列,有继承也有发展。对古法与书家个别字的书写方法不必深究,也许因为书写习惯而成,也许居于个性化的文字理解。古碑帖有很多碑别字,约定俗成是一种文化习性。可依照不同的场合展现书家的个性文字。但不是所谓的创新,要有法可依。一己之见,谬误请见谅。

我觉得是一个巧妙的安排,抄写这种文章不可能是笔误

率性自然的结果

欧字里有魏不碑的内涵,他的黄字下面左边一点与魏宁遠墓志里的尚字左边一点一脉相承,从上往下入笔再往右上提出锋。这是作者的巧安排,有味道!

行书为了流畅讲究连贯性,所以除了起笔与停笔,中间的笔画都要相互关照,在行笔过程中就会出现应带之笔,应就是接应上一笔、带就是带出下一笔。这个黄字的这一点,一按接应了前一笔的横,一提又带出了最后一点。如果用一个短撇或一个向左边的点,就没办法形成一个连续的运笔过程,也就不流畅了。

这就是用楷书的笔法了不易写行书

学习古人书法最重要的是找准字帖,欧千字文我觉的不象是欧阳询所书,还是有证可取的九成宫比觉准确,影印本的九成宫与原碑差距很大临时多加注意。

不用三十年以后学习书法的人尤其是年青人会越来越多,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很快就走中国门传到世界各地其中就有中国文字书法,国外学校请书法老师都很难,国内也是如此。学习书法的会少吗?

小学生学习钢笔字与书法无关,和普教书法无关。

我认为不要刻意的追求,要善于理解,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一句里的“黄”字,有一个点很特别,这是笔误还是巧妙安排?
本文地址:http://rpzmgak.55jiaoyu.com/show-30507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