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天倾东南、地陷西北”是什么意思?
《山海经》有言: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淮南子/天文训》有记: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现题主说成天倾东南,地陷西北,意思正好反了。
我国人历来就重视对天地宇宙,日月星辰的观察与研究,因此也创造了不少神话故事,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玄女补天,共工触不周山使天倾地陷等便是。这神话故事传说,并不是完全的幻想,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当时观察所得印象与猜想而写成。神话是后人编写的,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站在青藏高原上,过去说是昆仑山上看我国地貌地形,天象,不正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吗?我国东部,东南部低,水往东流,东南流。日月星辰从东方,东南方升起,在西方,西北方落下,这不就是天倾西北?天也确是向西北倾斜滑落。只有站在我国位置,特别是中原一带,如此说是很符合实际的。
这个说法的直接来源是《淮南子 ·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当然,任何神话都是后人编出来的,不过任何神话的产生,都是基于古人最初对天地宇宙观察得到的印象和猜想。这则神话应该是中国古人对于北极、地形、水流方向等等问题的解释。
不过,即使是在古代,天文学家们对这则神话,和这句话的含义,做了许多讨论,甚至指出它其实并不正确。
比如,“天倾西北”吗?其实在我们中原地区,我们直观上看到北极星、北斗星在天空中并不特别高的位置,同时天空里所有恒星都在以北极为中心转动,北斗七星又那么显眼。所以在古人看来,它们是具有某种超然、神圣地位的,至少是天空的中心,“北极为天下之中”。北,并不是西北。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按周髀算经的比喻,把天空比作一把大伞,那么它是向北倾斜的。
那么,古人为何又称“西北”呢,这或许是因为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按照我们日常的理解,水往低处流,日月星辰往西沉下去,相比那边更低吧?。
地陷东南,或许容易解释一点儿,因为古人看到我们中原的水流总是向东、向东南流淌的。那么,这一点儿相对容易接受吧。当然也可能跟日出东方有关系吧。
“大河向东流( ⊙o⊙ )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古人的猜测,说明他们也想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星空的神秘,令古人无时不刻地会想到“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句话,包括这首歌词。
古人说的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而不是“天倾东南、地陷西北”。这是宇宙突变的一大奇观。这一奇观是古人亲眼目睹的,日月星辰与地球突发变化,看不明白了,不知怎么解释了。
中国地理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句话在《山海经》记载得很完整,在《淮南子 ·天文训》中所描述的意思,与《山海经》一样,都是在讲述“天倾”与“地陷”,宇宙大自然的突变奇观,只是《淮南子 ·天文训》说的是“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而已。其表达的意思都是宇宙天地遽变的奇观。
4500年前,古人发现宇宙聚变现象看不明白。当时科学不发达,还没有宇宙这个概念,对于发生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自然现象肯定是不了解。为此,古人编撰了共工与颛顼为争部落帝位所发生的一场大战的神话故事,以解释宇宙地覆天翻所发生的原因。
《山海经》记述的是共工在争夺部落帝位之战的神话传说故事。共工被颛顼打败。共工怒不可遏,朝着不周山撞了过去,把天柱撞为两截。于是,天向西北倾斜了,地向东南塌陷了。因而,西北的天塌了,太阳像烧红的钢铁一样,紧紧地贴在高原上,把西北变成了旱情严重的、荒凉贫瘠的不毛之地。东南的地陷了,出现了一片辽阔的海洋,那江河如同财源滚滚,向东南流淌着,这种天地遽然变化的奇观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淮南子 ·天文训》记录的也是共工和颛顼为了争夺部落帝位宝座而大战的神话传说故事。共工在这场震天撼地的大战中大败,心中十分恼怒。他愤激地用头撞击不周山,结果把支撑不周山的柱子撞断了,同时,把紧拴着地的绳索也给扯断了,使整个天向西北方倾斜,日月星辰也顺势移向了西北方,大地更是因东南方的塌陷,直接把原本流畅的江河泥沙,也都抛向了东南方向。
围绕着宇宙天象地形的突然变迁,古人就这样杜撰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神话传说故事。查阅有关资料,不仅仅是《山海经》和《淮南子 ·天文训》有这方面的记述,还有其他版本。例如说共工因水利的事,与颛顼发生争执。共工为表决心,用头撞击不周山,想借此换取民众的同情与支持。结果天柱折断、地索断裂,日月星辰移向西北,江河泥沙被水搬运去了东南方。这个版本在《列子》、《史记》、《国语》书籍中都有纪录。
后来,古人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宇宙天象地形的古代神话传说,又引申到易经八卦上面来了。这是人们利用卦象,解释“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宇宙奇观。
伏羲是“三皇”之一。传说六十四卦就是伏羲通过在山上观察而得出的卦象之雏形。在这些卦象中有“艮”与“兑”,“艮”是山,“兑”是“泽”即水,山高于地面接近于天的西北,被视为山,“天倾西北”,而相对地势低矮的东南方,便被视为“泽”,“地陷东南”。
西北高山水往低处东南流
综上所述,“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讲的是宇宙所突发的大变动。西北的天失去了支撑开始倾斜,北方天上的日月星辰难以在这里生存了,因而,身不由己地朝着低斜的西天方向也滑了过去。从此,解除了古人所遭受的,白昼永远是白昼,黑夜永远是黑夜的困苦。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就是远古时产生而形成的。从另一个方面解释,那就是悬吊在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这西北剧烈的震动而崩断了,使东南大地塌陷了下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地球,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宏伟景观。总而言之,今天讨论这个问题,对于丰富我们天文地理的宇宙知识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应该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句话描述了我国的宏观地势。我国的宏观地势就是西北高而东南低,整个地势就象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下去一样。西北高,故接近于天,是以“天倾西北”。倾者,垂而趋近也。东南低,故泽潦归焉,是以“地陷东南”。
“天倾西地,地陷东南”据神话传说是共工氏怒触不周山造成的。《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神话中的天以柱(山)支撑,不周山当为西北之柱,柱折而天倾于西北,日月星辰也随之移向西北,东南因而相对低陷下去。
实际上,我国的宏观地势在共工氏之前就早已形成了。母系氏族时期的伏羲氏仰观俯察,远近而取,于是始作八卦,称为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就是空间八卦,描绘了我国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山川地理形势。先天八卦中西北为艮,东南为兑,“艮为山”、“兑为泽”。山者,高地也,地高则近天,西北为山,故曰“天倾西北”。泽者,卑湿之地,地陷则卑湿,东南为泽,故曰:“地陷东南”。
题目说反了,古人说的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这句话出自于《山海经》,在《淮南子·天文训》当中也有明确记载。
“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矣。”
根据传说,上古时代的水神共工,因为争夺帝位失败,怒撞不周山,导致支撑天地的天柱被撞断,于是天崩地裂,日月星辰移位,导致了所谓的天倾地陷。
神话故事里,是因为天地失去了支撑,天空向西边倾斜,日月星辰也一起滑落,也就造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日月星辰每天的走势,东南大地陷落,所有的河流就向东南流动涌入大海。
尽管这个故事只是个神话,但那时候的故事也不可能是完全凭空说出来的,必然与现实当中有所对应,而古代这个故事,的确与现实中是一样的。
因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缘故,日月星辰贴近大地,将西北地区炙烤成了大片的荒漠,而东南地区水源汇聚,成就了大量水乡泽国与鱼米之乡,这也与如今的实际情况相同。
不仅如此,在传统的易经八卦之中,也与这些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八卦当中的艮与兑,代表着的是山与泽,山高于地面而接近于西北的天空,也就是天倾西北,同理,泽地陷东南。
神话故事自然是神话,但是上古时代,的确可能发生过巨大的天地之变,比方说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所谓大洪水的传说,这都可能与当时的地轴改变有一定的联系。
在现实当中,咱们国家的地形也的确是西高东西,大多数的河流都是从西边往东边流动,而天上的日月星辰大多数也都是东升西落,这跟神话之中描述的场景都是一样的。
古代的人,只能观察到各种自然现象与规律,但是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各种原因与道理,因此只能将这些还有骤变之类,用各种神话故事进行解释,这也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说法。
天在远古时是指现在的月亮,当时月亮离地球很近,位置在昆仑山上方的地球同步轨道,因远古人发生分裂,进行了核大战,月亮上的远古人在地球的基地被摧毁,月球也受到损坏,后来远古人达成和解,全部移居月球,并将月球驶离到现在的位置,在驶离过程中由于引力和月地潮汐力的变化引起了大洪水。这就能解释好多传说和神话,譬如,中国昆仑山的传说,炎帝、黄帝、蚩尤、盘古(共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远古人飞船修补月球,——月球正面的月海平坦坚硬),包括本问题等,印度教的梵天、佛教的西天,中东的通天塔及阿拉伯的神话传说,欧洲的宙斯传说(远古月球在昆仑山至阿尔卑斯山一带上方)、诺亚方舟的传说(圣经和古兰经只是大量的圣人的故事夹杂了一些传说)等等,山海经中很多内容,以昆仑山——阿尔卑斯山为起点,都能得到验证,易经、道德经、佛经等的内容基本上都通,这也与佛教为什么能最大程度的与中国原始文化相融合的原因。现代人只是远古人创造的“东西”——人的基因很精密奇妙,通过大自然不可能形成。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找一下《月亮的背后》这本书,对照古今中外的神话和传说,应该能得到和我一样的观点。远古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和佛教中的尚未达到佛境界的修行者差不多,而佛应该是所有修行者包括现代人意识的最高统一,三世十方佛其实只是一个——即意识的最高统一体。本回答背景内容很多,不喜勿喷。另,1.甲骨文中的天字是一个人头顶上方一个圆圈,而到现在,谁也说不清天是什么,因为中国的古人造字都有相应的实体,而天,你能说明他指的仅仅是头顶的这片空空的东西吗?2.月地分离在大约一万年以前,月地之间有联接轨道,共工撞的就是这个,中东的通天塔也是这个时期断塌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建筑的至中至正,但北京内城的西北角缺了一角,而且东南角也不平整,不禁让人想到老话,天倾西北,地陷东南。Ps 非天倾东南、地陷西北。
此话来自山海经,
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不满西北,故日月星辰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便是共公怒触不周山,引发史前大洪水。
不过,对于北京内城这样的设计,有人认为,西北角的缺口是天缺口,寓意着会给皇帝带来财富和运气。
一说法是,西北的斜角是因为积水潭的缘故。
一说法是,西北原来是直角,但是这处于车公庄和德胜门的断裂带上,因此地基不牢,经常坍塌,所以造成斜角。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
根据现代的地质堪测,新疆甘肃等地以前是古海洋,后来陆地慢慢抬升,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可以想像,在亿万年前,欧亚大陆,至少现在中国的部分,地形是比较平坦均衡的。后来因为板块的挤压,导致青藏新疆一带逐渐向上隆起,而边缘靠海地区地势逐渐变低,甚至沉入海底。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
对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注意到了这个地质变动过程,即西北部地势抬高,东南部地势下降。从相对论观点看,西北地势高了,相当于天变低了。沿海地区即使高度没变,但由于西北地势升高形成高原,相形之下,东南方也是变低了。
所谓的神话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大多有它的事实依据,只不过是把复杂漫长的过程,用简单的线条描述出来而已。古人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吃饱没事,胡编乱造的。
首先,这个题目错了。应该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淮南子 ·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这个神话传说体现古代先人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探索与认识,在古代,人们还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只能借助神话去理解自然现象。
题目错了,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上古神话,在《山海经》、《列子·汤问》、《淮南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有相关记载,各个版本有所出入,但大意都是一致的,说上古时期为了治理水患,共工和颛顼发生了矛盾,从而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但颛顼明显更得人心,失败的共工恼羞成怒,撞向不周山,于是就有了“折天柱,绝地维,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共工也因此成为“上古四罪”之一。不周山
为什么撞了不周山就会“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周,周全、完整之意,这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共工撞坏了这座山,使山的形状有破坏不周全,故名不周山。(这是说法之一)
在汉民族对宇宙最早的认识中,有一种“盖天说”,后来的天圆地方也衍生于这一学说,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天地相通的唯一途径就是不周山,那山上有擎天柱,连接着天地,这就好比一间房子,有房梁、有立柱,才能支撑起房顶,稳固房体,如果有一根柱子断裂了,那房子也会倾斜,甚至倒塌。不周山上的柱子被共工一撞,损毁了,天当然要倾斜。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为啥是“天倾西北”呢?
记载中不周山位于世界的西北(或昆仑山西北):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山海经·大荒西经》
天柱在西北方折断了,天因此倾斜了,所以叫“天倾西北”。
为啥又是“地陷东南”呢?
“(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淮南子》
地维,就是维系大地的绳子,当初的人们认为,天地之间不仅有天柱支撑,更有四根绳子牵引维系。西北的天柱断裂,天倾西北,压力就转移到了东南的地维上,这一来东南地维也断了,东南部的地就塌了。
这是真正的惊天动地。这是真的吗?
以现代科学眼光来看,神话传说自然是假的,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先民的智慧、瑰丽的想象,却是让人叹服的:
“折天柱,绝地维,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因为天倾西北,在天上,西北位置较低,东南较高,所以日月星辰东(南)起西(北)落;在地下呢,我们都知道,我国地理是西北偏高,东南较低,所以水自然都流向东南方位了。
所以别看“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只是上古传说,这其中却包含了先民对天文、地理最初的探索,而“共工怒触不周山”也许是某一次强烈地震,让先民产生了天柱被撞断的联想,上古时期那场大洪水,就是“百川水潦归”,天柱断裂,天地倾斜之后,人们通过努力,让世界恢复了平静,于是又有了“女娲补天”的传说,从灾难到完满,这其中不只有辛酸血泪,也充满了浪漫主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所以啊,生活需要科学,也需要浪漫,科学让世界进步,浪漫让人幸福。
这种记载也不知道怎么记的,总感觉矛盾。水神和火神打,打得天崩地裂,最后女娲出场,这规格明显比黄帝打蚩尤的规格大,黄帝蚩尤之间的战争就好像凡人之间的小打小闹,出场的神仙也是风神,雨师,九天玄女之类的,地位远不及女娲。而根据记载颛顼却是黄帝之孙,这跟古人的习惯不符。
《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倾西北是指银河系西北东南的走向,地不满东南,是对中原河流均流向东南方的描述,记录这段话的人群只能是黄淮中间的中原地区人群,也说明了中国原始指向的地方。
这确实是神话性质的描述,但我们要从这个神话中找到几个历史的关键真相。
首先是共工,中国远古的记忆中只要有水灾的记载就有共工氏,但可笑的人好像认为都把共工当成一个人,其实共工这个部落在一个地方顽强地生息了至少4000年,最后的记载是禹伐共工,舜帝流放共工的王室到幽州,今在北京密云有共工城遗址,从此后共工氏在中国的洪水相关文献里不见了。那最早的记载呢?有的古籍把共工列为古三皇,也有列为五帝的。其实共工这个部族的名号因为其突出的特点一直未变,其生息的区域也一致未变,在黄河中下游的豫北冀南地区,而最显著的就是在新乡的共山共水之地。
其次黄河的走向问题。黄河过三门峡后向东,在洛阳之后的孟津附近出黄土高原,进入中国的一级地形的平原地区,河道失去山谷的约束,由于泥沙携带量大,河道淤积很容易形成悬河。在有记载的约3000年历史里面,发生了数十次改道,其中70%的时间从岱岳和太行山之间向东北流入渤海,而30%的时间向东南走东平湖、徐州一带,在泗阳一带入黄河。而黄河也会夺淮入海,那就是大水灾。
再次是水灾。天文训里记载的是这样一个大水灾,在历史上发生了不止一次,对华夏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起码有三次,天文训里将的颛顼与共工相争的这次影响最小。伏羲女娲的传说同颛顼与共工的这个记载在古籍里常搞混,其实是两次或更多,而古人一定要合并为一个,就必然自相矛盾、难圆其说。
中国的气候有一个千年的规律,这个规律并不是一个十分严谨的结论,但统计上确实存在。从搜集的资料看,干旱的周期与气温变化相比有一个独立的规律,大约千年中前三百年严重干旱,中间四五百年暖湿,后二三百年变干。下表是笔者统计的一个不严谨的干湿变化表
7.2-7kaBP暖湿,发生一次大水,而女娲补天,伏羲农业革命,女娲造人。伏羲之前开启了农业革命,黄淮之间大水估计消灭了所有人口,都是女娲伏羲氏后来造人后裔重新覆盖了这些地区,所以伏羲一人的直系后裔现在有1.4亿人左右。
7-6.7kaBP干燥,风大农作物不结实,汉载“朱襄氏做琴调和阴阳”。
6.7-6.2kaBP暖湿,仰韶半坡开始发展,神农氏在西北完成农业革命。
6.2-5.9kaBP 季风南移北方干旱,河洛、泰山地区降雨减少,农业发展,文化发育。
5.9-5.7kaBP 北方大旱,“夸父追日”举族向大泽(黄淮中下游)迁徙,炎帝侵陵诸侯,蚩尤霸九隅,都网黄河下游发展,所以发生了黄帝逐鹿战蚩尤、黄帝阪泉战炎帝,造成了庙底沟文化对半坡进行升级覆盖。
5.6-5.2kaBP暖湿,少昊、颛顼政权稳定,在中原发育。
5.2kaBP大水,颛顼共工争为帝,共工怒触不周山,其实是大水发生了黄河在南岸决口而从东北方向入渤海改为东南流入黄海的改道。
5.2-5.0kaBP 干旱,帝喾部族南侵,伐吴戎、巢湖房王和江汉句芒,大羿射日,帝喾与北方因干旱南下的草原民族犬戎发生战争。
5.0-4.7kaBP 大旱 仰韶、红山、大汶口皆消亡没落
4.7-4.2kaBP暖湿,龙山文化兴起,由山东龙山到河南龙山,再到山西陶寺龙山过渡,是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延伸的气候变化造成的文化现象。
4.2-4.1kaBP十年九涝,后期大水,尧舜禹治水。
4.1-3.7kaBP 干旱,后羿射日篡夏,夏桀亡于干旱,“伊洛竭有夏亡”,诗经中关于夏桀是毒太阳的风,也是体现的干旱。
3.7-3.2kaBP 暖湿,商文明时代,这个周期降雨核心带已经南移到长江流域,黄河未发生大水灾,而长江此事情还没有很好的开发。
3.2-3.0kaBP干旱,商没落。
3.0-2.8kaBP干旱,西周羸弱。
2.7-2.2kaBP暖湿,春秋战国,五霸七雄。
2.2-1.8kaBP北方干旱,漠北草原民族南侵。
1-0.7kaBP北方干旱,远东漠北的女真蒙古草原民族南侵。
现在中国北方进入一个持续干旱的气候循环。
黄河流域的三次大水的大气候背景是东亚季风的持续南移,在4000年前到9000年前淮河到桑干河之间地区一直是季风气团的交锋地带,所以降雨丰沛。
在8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基本从采集狩猎的形态,转到了定居的原始农业形态,人们开始关注水文和气象知识,所以天文和地理水文知识意识开始萌芽。7千年前后的黄河大水,就是人们对大洪水的记忆,黄淮之间的人群被大水扫荡一空,伏羲是女娲氏族的一支,伏羲女娲的地望在哪里呢?一种说法在山东,但山东在大汶口之前的遗址目前只有后李和北辛,均在鲁南的泗水流域,规模与河南裴李岗的遗址群在文化和规模上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一说在河南的裴李岗和贾湖地区。贾湖和裴李岗遗址的年代均在八千年前左右,而女娲应该是汝水和娲水的氏族,伏羲的地望可能在新密的宓山。从水文看,黄河大水一般都在政治之后,开封到兰考之间决口,夺娲水、颍川、扶沟入淮的情况多发,而汝水和娲水之间的区域偏西而可能躲过水患,所以发祥于贾湖文化的女娲氏族,在已经完成农业革命并向父系氏族转变的伏羲部落的带领下,战胜的洪水,并占领了黄泛区的豫东鲁西和两淮的大量农地,人口迅速繁衍,这既是女娲造人神话的历史真相。而这时人们开始认识到银河系的走向,发现黄河水和黄河之间的支流都是向东南流的,所以产生了“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神话解释。在这个神话里还没有颛顼和共工的事情。
约两千年后的黄河中下游又发生了一次大洪水,那么这次的过程是共工与颛顼争为帝,这个故事如果属实,那么可以确定颛顼帝是在5200年前的存在,这个与大河村遗址的遗存时间匹配,颛顼的母族是大汶口的少昊族,颛顼的部落在豫北睢阳、鹤壁一带,在少昊族的支持下,颛顼部落成为中原部落盟主。这时的大水引发部族冲突是很正常的。不周山在《山海经西次三经》里有记载,但也说不清楚在哪里,从水文上看,这个不周山只能在孟津之后到开封之间,是不是共工族看到黄河水太大,所以在“不周山”这里的黄河南岸掘开了大堤,形成了滔天的洪水,形成了《淮南子》的记载。这次的记载,已经有人物、有地点有时间了,说明在颛顼时代人们形成的生产力水平、水文知识、天文知识和社会组织意识已经非常强烈。颛顼的绝地天通政策,我认为是人类史上的第一个成功实施的宗教思想统一政令,为华夏族统一做了思想和文化的准备,被历史严重忽视了。
第三次大的水灾就是尧舜禹的治水,这个就不说了,直接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中华大一统政治伦理的形成、组成了第一个有国家政权形式的王朝夏朝,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总结一下,如果这个神话是有依据的,那么这次水灾不是尧舜禹的那次大水是可以确认的,那么可以肯定这次水灾最晚不会晚于5000年前,就是在整个龙山文化以后和龙山之前的三四百年的大旱期间不可能有这样大的水灾。那么可以说颛顼王朝应该存在于5200年前左右的暖湿气候时代。再一个就是最早描述这个历史的人是黄淮之间的人,不可能来自渭水、汾河和冀鲁豫平原。
文字出处
您好,您引用这句话有误,应该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句话出自《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上古神话: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个神话认为,上古时候共工氏撞断支撑青天的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由此形成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天象和地势。
背后的天文地理观念这是神话故事本身,那么古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念呢?
这是由于古代对于中国地势和天象的观察:
第一,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北流向东南。
第二,夜晚观察天象,发现西北方向星辰密集,而东南稀疏;日月星辰都会从西方坠落。
这就是神话中所说: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尘埃归焉。
由于对这两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又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就想象出“天柱被撞断”的神话。
背后的思维逻辑远古时期,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地下,只能用比较具体的具象思维来观察理解世界。由此产生了一种以己观物的思维方式。所谓“以己观物”,就是以人类自身的立场观察理解世界。对中国地势的观察,就是典型的以己观物。
天倾东南,地陷西北。古人以天地九杻运动不周山由共工撞头(黄帝朝鹿朝柱)导致天大洪水塌天陷水漏東南,日掉落西北。蜀三星堆建树文明之相。以九日乌歇于夜,以另一不居于树行无宗蛎母历。
东南海拨低,西北海拨高!
这句话说的是地支三刑(形)
天倾东南(辰)地陷西北(亥)
意思是说东南和西北是万物不足的地方
古人的神话故事都是为了解释当时见到的现象。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出自《山海经》传说:当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天柱为断,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西北的天塌了,太阳象烙铁一样贴在高原上,把那里变成了不毛之地;东南却一片海阔天空,江河如同财源滚滚东流。
《山海经》: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不满西北,故日月星辰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柱既经折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是白昼,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
本文地址:http://rpzmgak.55jiaoyu.com/show-30505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推荐文档
- 11.往年大连中考满分是多少
- 12.为什么说学播音毁一生,原因有哪些
- 13.淘宝店铺的优质好评语大全
- 14.考研可改变第一学历吗、专科考研可以改变第一学历吗
- 15.民学网查出的学历国家承认吗(民学网查出的学历国家承认吗是真的吗)
- 16.往年轻薄商务笔记本电脑推荐-商务轻薄本性价比排行
- 17.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承德护理职业学院2023年招生计划)
- 18.wreak是什么意思wreak的翻译(wake,area是什么意思中文翻译)
- 19.电子科技大学A+类学科名单有哪些(含A、B、C类学科名单)
- 20.systematic是什么意思systematic的翻译(systematically是什么意思中文翻译)
- 21.leant是什么意思leant的翻译(lean,on什么意思中文意思)
- 22.华南农业大学是几本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 23.包头中考考试科目时间预测安排,包头中考考哪几门考哪些课程
- 24.高考430分能上什么大学,430分高考能报啥学校
- 25.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有什么(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有什么散文集有什么散文诗集有什么)
- 26.浙江有几所大学是985和211,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汇总
- 27.i5,1155G7和R5,5600U哪款好-对比评测
- 28.荷兰什么叫-荷兰弟为什么叫荷兰弟,出演蜘蛛侠原因曝光
- 29.警察警衔工资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解读
- 30.电大专科(电大专科毕业论文)
- 31.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官网
- 32.广州大学专科
- 33.大连陆军学院,原大连陆军学院校址现在什么是什么学校
- 34.亲们,谁给一份南京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河海大学
- 35.他日若遂凌云志全诗及出处
- 36.铜绿的化学式是什么有哪些性质
- 37.「佛山市顺德养正西山学校初中部」往年录取分数线
- 38.公办本科(公办本科和民办本科有什么区别)
- 39.外交学院是名牌大学吗
- 40.往年湖南高考成绩排名一分一段表
- 41.全国有8所烟草院校是哪些(这4所大学门槛低)
- 4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基本概念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 43.难以启齿,这8部影片可以一看(性教育适合看的影片)
- 44.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爆发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 45.往年东莞市高中排名前十最新
- 46.大朗网络教育(大朗教育)
- 47.往年甘肃省高中排名最好的高中
- 48.逻辑思维训练有哪些方法优秀训练方法推荐
- 49.浙江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 50.人类的动物老师有哪些这属于什么学科
- 51.往年山西高考状元榜_山西历届高考理科状元和文科状元
- 52.往年北京舞蹈学院艺术类招生简章招生人数及专业
- 53.航空最好的5个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 54.太原科技大学怎么样及评价好不好太原科技大学口碑如何
- 55.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出自哪
- 56.舍本逐末发生在什么时期含义是什么
- 57.女孩子首选十大专业什么专业适合女生
- 58.国防生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
- 59.河南省三本学院有哪些2018最新三本院校名单
- 60.往年龙岩高中学校排名榜单龙岩十大优秀高中
- 51.大明湖畔的意思_大明湖畔是什么意思_大明湖畔的近义词_反义词_读音
- 52.家祭的意思_家祭是什么意思_家祭的近义词_反义词_读音
- 53.触犯的意思_触犯是什么意思_触犯的近义词_反义词_读音
- 54.示寂的意思_示寂是什么意思_示寂的近义词_反义词_读音
- 55.零基础考初级会计要多久 提前几个月备考
- 56.国考行测怎么算分 各部分分数是多少
- 57.国考公务员申论发言提纲范文 写作方法是什么
- 58.国考申论素材积累 怎么写得分高
- 59.考初级会计初中学历可以考吗 学历要求是什么
- 60.考研究生有年龄限制吗 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 61.广州市第四中学2021年学校排名是多少-是不是重点学校呢
- 62.广东专升本一年有几次考试?
- 63.黑河学院宿舍条件怎么样,有空调吗(含宿舍图片)
- 64.厦门市有哪些好的高中(附:厦门高中学校前20排名)
- 65.广东医学院护理学院
- 66.2022报读成都外国语学校哪个校区好
- 67.nba现役球员实力排名前十,现役nba巨星名单一览表
- 68.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岗位有哪些-哪些岗位比较适合男生
- 69.北京精华学校复读一年多少钱-北京复读学校排名
- 70.燕京理工学院学费多少钱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